《三生萬物——解讀一個神奇的數字》
來源中國書籍出版社 作者:王寶明 2017-08-31 09:21
人類離不開數字,數字離不開“三”。
數字是表示數目的文字或符號。中國人對數字的理解,最早主要取自《易經》。隨著時間的推移、社會的發展,人們賦予了數字豐富多彩的含義。特別是“三”這個獨特的數字,更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、密不可分。《老子》推斷:“三生萬物”,這使人感到了一種萬木蔥蘢、萬馬奔騰的壯觀!人們常說:“三三不斷”,這使人感到了一種波濤滾滾、風起云涌的氣勢!所以,人們往往把“三”視為吉祥的數字、成功的數字,賦予了它特有的生命、生機和活力,從而使它充滿了靈性、靈氣和靈光。可以說:
“三”,概括了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的進化規律:“產生、發展、消亡”三步曲。
“三”,濃縮了浩浩宇宙綿延不絕的無垠時間:“昨天、今天、明天”三天。
“三”,寫照了任何物質客觀存在的無限空間:“長、寬、高”三維空間;“上下、左右、前后”三個量度。
“三”,區分了古往今來、古今中外千差萬別的層次、規模、分類和排列:“上、中、下”三層次;“大、中、小”三規模;“好、中、差”三分類;“左、中、右”三排列……
“三”,揭示了人類社會從微觀到宏觀的內在結構和巧妙組合:“三部分”、“三方面”、“三要素”、“三結合”等等,處處可見、事事可遇、時時可聞……
“三”,凝聚了自古至今偉人名流文韜武略的精粹:孟子妙論“三寶”、唐太宗高懸“三鏡”、孫中山推出“三民主義”、毛澤東胸懷“三大法寶”……
“三”,拉開了數字世界“多數、多次”的舞臺大幕:自古有“三人成眾”之說、經商有“貨比三家”之道、常聽到“三令五申”、事不可“三番五次”……
“三”,反映了大自然周而復始、神秘莫測的客觀現象:太陽“早出晚歸”三步走、月亮“陰晴圓缺”三變化、“一日三餐”傳承至今、“月為三旬”源遠流長……
“三”,劃定了古往今來人類活動的特有分界線:金榜題名“三鼎甲”、領獎臺上“前三名”、民間風俗“過三日”、千秋古訓“不過三”……
“三”,匯聚了社會自然天涯海角最好的事物:“真、善、美”;最討厭的事物:“假、丑、惡”、最神秘的事物:“儒、釋、道”……
“三”,集中了當今社會活動、人際交往的流行口頭禪:領導常講“三件事”、貴賓開口“三句話”、舉杯要敬“三杯酒”、“禮讓三先”處處有……
僅僅這些掛一漏萬的列舉,就足以說明了“三”這個數字的古老、神奇和魅力。
按照《新華詞典》的解釋:“三”,既是數目“二加一所得”;又表示“多數或多次”。若說對“三”的描繪,古今中外雖然眾說紛紜,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我國古典《三五歷記》云:“數起于一,立于三。”認為萬事萬物都建立于“三”這個數字。著名作家老舍在小說中寫道:“1字端莊,2字含蓄,3字看著就俏皮。”而“俏皮”往往使人感到聰明可愛。美國人邁克而、B、波特在《管理就這么簡單》中情有獨鐘的說:“3是一個很有趣的數字。比3少的話人們會覺得太少了,比3多的話又會覺得太多。只有‘3’,不多不少正合人們的口味。3的魔力是,當你在管理中運用它時,你會發現,它恰到好處。”這真是精辟的妙論呵!
依筆者的膚淺之見,若論阿拉伯數字之“3”,它的左面是一個象征著過去的擁抱式敞口,里面包含著兩個半圓和一個中心線,而這恰恰反映了華夏的鎮國之寶——“不偏不倚為之中”的儒家哲學。它的右面是一個象征著未來的逐漸擴大、一覽無余的敞口,而這恰恰象征著中華文明“三三不斷”的美好理想。若論“扁擔”之“三”,可謂上“一”為天,中“一”為人,下“一”為地。作為萬物之靈的人,恰恰居于三者之間,大有“腳踏實地、頭頂藍天、古往今來”之意。正像我國啟蒙經典《三字經》所說:“三才者,天地人”。茫茫宇宙、浩浩世界,是由天、地、人這“三才”組成的。連整個宇宙都讓“三”給一覽無余了,還有什么能勝過它的巨大法力呢?!